滄州中能理性分析馬爾克斯對 文學變革的影響有多大
馬爾克斯的逝世意味著的一個文學時代的終結,,這樣的時代是文學內部始終渴望變革的時代,,而馬爾克斯本人就以他的探索與創(chuàng)造性,給世界現代文學貢獻了他的 特意義,。
馬爾克斯的意義在于,,他把西方現代主義的文學經驗與第三世界的歷史和文化傳統(tǒng)結合起來,,并且具有激進的現實批判性。毫無疑問,,現代主義的文學經驗是重要的,,它開啟了文學的新的時代,它激發(fā)起思想的再評價和新的情感表現方式,。理論家這樣表述現代主義的意義:“它日益支配著我們偉大作家的情感,、美學和思想,而且成為我們 敏感讀者的幻想中適當的,、 的東西……它也是一場革命運動,,利用了思想上廣泛的再調整,以有人們對過去藝術 端不滿的情緒——這場運動在本質上是 際性,,其特點是擁有豐富的思想,、形式和價值,它們從一個 家流傳到另一個 家,,從而發(fā)展成西方傳統(tǒng)的主線,。”(馬爾科姆?布雷德伯里、詹姆斯?麥克法蘭:《現代主義的名稱和性質》)
但是,,現代主義到了五十年代也已發(fā)展到 限,,現代主義文學與哲學結合在一起,不斷地向個人化的經驗,,向形而上的 端行進,,以 于到薩特那里發(fā)展出存在主義的哲學與文學的內在結合,。50年代中期,約翰?巴思依據存在主義哲學寫出《路的盡頭》這種長篇小說,,他肯定是意識到西方現代主義文學走到了“路的盡頭”,,數年之后,他寫下《枯竭的文學》,,驚呼“小說的死亡”,,西方的小說再也難花樣翻新。60年代初期,,博爾赫斯的短篇小說集在美 出版,,美 的一批現代主義新銳,即巴思,、巴塞爾姆,、品欽、蘇珊?桑塔幾乎把來自拉美的博爾赫斯視為救命稻草,。美 的實驗小說從拉美魔幻現實主義那里看到了拯救的希望,,馬爾克斯的《百年孤 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上席卷西方乃 世界文壇。不只是出現幾部好作品,,不只是出現了幾個 的天才式的拉美作家,,而是 世界文學潮流的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看到了自身變革的方向。
文學在80年代中期遭遇馬爾克斯,,立即從他那里獲得靈感,,獲得擺脫困境的道路啟示。文革后的 文學深受創(chuàng)新的焦慮之苦,,習慣從意識形態(tài)的召喚中去寫作的 作家,,在80年代上半期也苦于文學的創(chuàng)新方向。長期在蘇俄文學陰影底下匍匐而行的 文學,,歐美的現代派正是一個明確的變革方向,。 蒙等人搞“意識流”,高行健的《現代小說藝術技巧初探》,,這是 初的實驗,,但卻難以推廣成果。不只是意識形態(tài)的高壓,,還有作家群體普遍的保守性,,他們在現實主義的旗幟下可以 安全也 安穩(wěn)。就是年輕而銳氣十足的知青作家群,,在現代派方面毫無作為,,這也是令人沮喪的現實。直到馬爾克斯出現,幾乎把他們從窘境中解救出來,。85新潮出現了現代派和尋根派,,前者實際上只有劉索拉和徐星二人,后者則有一大批,,幾乎可以包括大部分知青作家,。“尋根派”被命名為“新潮小說”,它其實也是現代派的 加委婉的說法,?;氐絺鹘y(tǒng)、回到民族本位,,也具有現代派的意義,,也是小說的革新和藝術突破。這對于在創(chuàng)新上無所建樹的知青作家群來說,,那是一次體面的調和。“尋根”這桿旗如此風光,,是因為從拉美馬爾克斯,、博爾赫斯那里借來東風,它如此強勁地吹過傳統(tǒng),、吹過鄉(xiāng)村,、吹到文化的骨子里。
馬爾克斯《百年孤 》在臺灣早年有三個版本,,1981,,1983,1984三個譯本,。在大陸 早的版本出現在1984年8月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,,譯者黃錦 、沈 正,、陳泉,。這部納入該社“二十世紀外 文學叢書”的小說 印48500冊,定價1.60元,。 由此出現很長一陣子“拉美文學熱”,。隨后馬爾克斯的一系列作品在未 作家授權的情況下,相繼被 多家出版社出版,。除了《百年孤 》,,還有《霍亂時期的愛情》、《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?!返榷嗖孔髌凤L行于書店書攤,。